时下,很多经商创业“小老板”满怀激情地投资开各式各样的小商铺,也就是所谓的“小店”,往往开始的二三个月甚至半年生意还可以。可好景不长,很大一部分小店就走“下坡路”,甚至难以为继,不得不关门。
那么,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,在小铺小店“铺天盖地”的今天,如何把你开起来的小店既长期地开下去,又能坚持长久地盈利赚钱,甚至赚大钱呢?根据经验体会和教训告诉我们,看看下面这两家的“妙招”,不管你开什么类型的“小店”,定能长久经营还赚钱:
第一家:想方设法聚人气
我们知道,开任何店铺做生意,人气旺盛是第一位的。而不少“小老板”开的店铺地处比较偏僻,“天生”带来的人气就不够。怎么办呢?通过“促销”聚集人气。
天津滨海新区有一个“小老板”于海京,开了一家小便利店,开始生意尚可。可是好景不长就走下坡路。究竟如何经营才能把顾客吸引过来呢?经过观察,于海京发现,大超市和大商场之所以顾客多,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断搞促销活动,原来大超市卖特价商品,并不是为了盈利,而是靠低价吸引顾客。因为大部分顾客在购买特价商品的同时,都会买一些别的东西,而这就是他们的利润点。难怪那些商家总是热衷特价促销。
想明白了个中道理,于海京也学着搞特价促销。此举立刻引起了一些人的议论:“这小子犯了什么毛病?巴掌大的小店也跟着大超市玩特价促销,有这个实力吗?”
为了让顾客觉得于海京的特价促销是货真价实的,他在选择特价商品时,尽量选用人们常用的,价格比较透明的。所以,当顾客半信半疑地走进他的小店,还真发现这里的特价商品比别家的低2~3成。结果,他那几天的生意比往常火爆的多,营业额是前的十几倍。虽然买出去的一些东西是零利润,但很多顺带着卖出去的其他商品也是平时的几倍。也就是说,他那几天的利润也是平时的几倍。
于海京是一个有“脑子琢磨事”的小老板。便利店门前有一个公交车站,随时有不少人站在那儿候车,有时等车久了,就会有人到他的店里借凳子坐。于老板就从中发现了商机,他请人在自己的店檐下安装了一组塑料椅,专供候车的人坐,并在旁边摆了一个报架,每天买几份报纸给顾客看。这样做,极大地为店里增加了人气,在坐着候车的过程中,常会有人到店买烟买水或小吃,有的人原本打算到大超市购物,见这里候车方便,商品价格也和大超市差不多,就干脆在这儿买了。
就这样,于海京的便利店生意天天做得“风生水起”,几年下来一直都很好。连他自己都没想到,每年净利润达到50多万元。
第二家:定位顾客好盈利
天津市河西区的“小老板”刘思达开了一家百货店,面积也就100平方米多一些。如何开好这家店,这小刘老板还真是动了不少脑子琢磨,可前半年下来,只能维持收支平衡,利润基本上为“零”。
一天,爱好看书看报的他看到一条经商定律:即80/20定律,百货店80%的利润来自于占20%的高收入群体。受此启发,刘思达对不同层次的顾客消费心理都作了分析,得出的结果是:
高收入人群忙于工作而在生活上表现出极大的不规律性。除周末以外,平时逛街购物对他们来说只能是一种“奢侈”。但购物期望值较高,高收入消费群体受其社会地位的影响,在购物时也期望商家能给予其特殊的照顾;
低收入消费群体的特点则是注重价格,但又与农村不同。城市低收入人群已经具有了消费过程中的自我保护意识,以及对健康生活、营养饮食的追求,渴盼“放心购物。购物教量少,购物频次多。他们的单次购物数额小,但是有时一天就会发生数次购买行为。
于是,刘思达根据这些特点,把80%的利润来自于占20%的高收入群体,定位为自己店里的“点钞机”,而把80%的普通消费者只给他创造了20%的利润,定位为必须立足的基础。
刘思达经过一番思考后,决定区别超市和便利店广泛性经营的方式,走“立足特色,一专多能”的复合型定位之路,既考虑高收入顾客的人文期望,又给予低收入顾客放心的“实惠”,从而满足不同消费群的需求缺口。
根据高收入顾客的特点,刘思达在店里设立了一个精品区,货架上展示的是各种名牌名品,有上千元的剃须刀,几百元一只的打火机和各种名烟名酒等。在经营上弱化价格,提升服务;对商品着重实用,紧扣需求兼顾形式多样。同时推行可为其提供消费顾问、购物资讯、送货上门、年终奖励的一体的会员制度。
对工薪阶层和下岗职工,刘思达采取低价策略,在店里开辟特价销售区,销售一般品牌的日用、百货及家居易耗品。推出“天天有特价,实惠自由送”活动,让普通消费者快乐购物,放心购物。同时,还推出“好利来”返利计划:即向普通目标消费群发给“好利来”购物智能卡。每次购物刷卡登记,年终享有一定比例的返利和抽奖送大礼的优惠,以此很好地培养和维系了顾客的忠诚度。
就这样,刘思达的百货店真可谓是“生意兴隆”,日进斗金,毎年纯赚达到60多万元。